清华大学毕业的学生都去哪工作了
臻耀号观点:很多人好奇,那些考上北大,清华的优秀同学,毕业后都在干什么工作,今天臻耀号就帮你解开这个疑问。
根据年度数据,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国内接受高等教育,然后出国深造。在这两所高校中,选择三方就业的比例只有40%左右。
top2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不仅代表了优秀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偏好,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区域竞争格局和行业变化。在短短五年内,情况发生了变化。
毕业生正在“逃离”北京?
大学里有一条普遍的规则:学生在哪里上大学,他们很可能会选择在这里工作。
因此,拥有两所顶级学院和大学的北京充分享受到了更高层次人才的红利。近五年来,青北毕业生留京就业比例最高,但呈逐年下降趋势。
以清华大学为例。2014年,留京就业的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比例占绝对优势。其中,留京就业的本科生比例为30.3%,随后几年呈逐年下降趋势。2017年,与2016年相比略有反弹,但到2018年,这一比例已变为17.3%,甚至低于广东和上海。
留在北京的硕士研究生比例也有所下降,但相比之下,这两所大学留在北京的博士研究生比例也有所下降,但都继续保持着较高的水平。2014年清华大学数据为56.1%,2018年仍为49.7%;北京大学2014年数据为52.03%,2018年仍为42.44%。
许多博士生毕业后会选择进入大学或科研机构。在这方面,北京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其中,2017年,39名北大毕业生选择在母校工作。
广东“崛起”
北京“失落”的同时,广东在北清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上升”。
以北京大学为例:
2014年,本科毕业生在广东就业的比例仅为10.43%,2017年和2018年分别达到33.59%和32.62%;
2014年,硕士研究生赴粤就业比例仅为11.57%,2017年和2018年分别达到25.34%和25.25%。
在清华毕业生中,2014年选择广东的本科生比例达到了27.1%的高水平,随后几年保持在20%以上,2017年达到35.4%;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后选择赴粤的比例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
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广东两个一线城市广州和深圳近年来对应届毕业生的友好政策有关。以深圳为例。2015年以来,深圳市对落户毕业生发放人才住房补贴,本科生6000元,硕士9000元,博士12000元;2016年,补贴标准提高到本科生1.5万元、硕士2.5万元、博士3万元。
此外,青北的学生对总部位于广东的华为和腾讯越来越感兴趣,如下图所示。
北大的学生不喜欢去上海?
与清华大学相比,北大毕业生每年去上海的比例较低。无论是本科生、硕士还是博士,每年来上海就业的比例都不到10%,某些类别的毕业生在某些年份甚至只有2%左右。
2018年,上海公布了2018届非上海高校毕业生申请上海户口的评分办法,建议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为试点,探索为国内高水平大学本科阶段、符合基本申请条件、可直接落户的应届毕业生建立绿色通道政策。
可能与政策激励有关,2018年清华大学毕业生赴上海就业的比例飙升至25.2%,超过了留在北京和去广东的比例。
但相比之下,北大毕业生似乎“无动于衷”。2018年,北大毕业生赴沪就业比例仅为1.42%,创近五年新低。
华为连续三年“抢”清北学生最多
在阅读了区域趋势之后,让我们看看清北学生对行业和公司的选择。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近五年来两所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最多的前五家公司进行了梳理。
华为连续三年“抢夺”北清毕业生最多;直到2017年,华为和腾讯才真正“全面崛起”,同时跻身两所大学前五名。
2018年也可以称为IT企业的“丰收年”。其中,华为、腾讯、网易和阿里巴巴是清华大学签约人数最多的单位。回首五年,前五年基本上被前缀单位垄断。记者询问了2013年清华大学签约人数最多的单位,包括中国国家电网、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
其中,清华大学2018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指出,在毕业生三方就业签约单位中,民营企业占31.8%,超过国有企业的29.9%;2014年,私营企业的比例仅为18.2%,不到国有企业(37.8%)的一半。
但北京大学的情况略有不同。2018年,北大毕业生进入国有企业的比例仍高达28.78%,院校比例为20.57%,民营企业比例为13.84%。
创业有风险,不要轻易相信网络信息!臻耀号,所有信息来源于网络及网友投稿,只作学习参考使用,请您慎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