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辞去银行铁饭挖,自主创业回乡养鸵鸟
臻耀号观点:在过去的两年里,31岁的王和他的妻子苏云在章丘南部的草坟村经营了一家鸵鸟农场。2020年,王辞去银行工作,回到家乡章丘村全职饲养鸵鸟,致力于“探索小而优的绿色生态养殖”。在过去的两年里,从最初的五六家到现在的一百多家,他的鸵鸟养殖场规模不断扩大,利润不断增加,一切都在逐步步入正轨。
2010年,王离开家乡章丘前往烟台学习土木工程。2014年毕业后,他回到济南。
当时,和许多同龄的毕业生一样,他只不过是在寻求一种稳定的生活。他在市中区的一家银行工作,在那里呆了五年。
在此期间,王在济南成家。他的妻子姓苏,高中同学。她现在是一名小学教师。
2019年底,2019冠状病毒疾病开始肆虐。由于防疫工作的需要,回家过年的王和苏云在章丘老家呆了“三四个月”,“无处可去”,心里开始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我们不能只呆在家里,开始思考怎么做一些副业”。
“野生鸵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当时,中国的鸵鸟养殖是自由化和允许的。在了解到这一点后,我一开始并不打算把它作为我的主营业务,所以我开始尝试饲养它们”,王告诉山东商报,苏宝新闻网。
“南方的鸵鸟养殖略早于北方。”2020年,王从湖南引进了“五六只”鸵鸟,它们被关在村里自己的院子里,自称是“养着玩着的”。他告诉记者,此前曾多次到南方考察,如湖南、广东等地。此外,他还曾到石家庄等地学习养殖经验。然而,毕竟这是一个副业,所以我把它交给我的父母在我工作繁忙时照顾。
苏在大学时主修会计学。她告诉记者,2020年代疫情缓解后,她经常在下班后和周末参加丈夫饲养鸵鸟的“副业”。自去年(2021)以来,随着不断的学习,两人积累了一定的养殖经验,“开始大规模研究做这件事,重新规划场地建设等问题”。
“如果养殖规模大,利润也不错。”经过深思熟虑,王辞去了银行的工作,回到村里“买一块地”,建立了一个鸵鸟农场。原来的“副业”逐渐成为他的“主业”。
数据显示,以非洲鸵鸟为代表的鸵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之一。它不会飞,但跑得很快。现在它在世界许多国家被广泛驯养。
王告诉记者,鸵鸟具有抗病能力强、易于饲养、平时吃草、生长良好、具有“肉营养价值高”等优点。经过一整年的屠宰,一只成年鸵鸟的体重可以达到“200斤左右”。
“一开始创业很难。父母和周围的人都不理解。”当时,王心里充满了力量,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证明自己。
2021,王饲养的60多只鸵鸟卖得很好,“基本卖光了”。后来,他趁热打铁,开始扩大养殖规模。如今,三亩农场里有“100多只”鸵鸟。
王说,市场上出售的鸵鸟被宰杀后运到冷藏厂进行配送。“网上零售价约为每斤60-80元。”平时,家人会来帮忙。
养鸵鸟两年多的创业过程,对王来说是一个汗流浃背的劳动过程。4月28日,济南下雨。王告诉记者,“雨有点大,围场正忙着排水。”。
“每天早上和中午喂它。”通常,早上6点起床后,王会开始搅拌饲料两个小时,然后喂食。“喂食后,鸵鸟需要一段时间来奔跑。”吃完后,他会开始准备中午喂食的饲料。
“下午的主要工作是‘捡蛋’。鸵鸟通常在下午下蛋。下蛋时,人们需要仔细观察,否则个别鸵鸟站着下蛋,蛋很容易破碎。下午六七点左右,天黑了,鸵鸟躺下睡觉,一天的工作基本结束。”
王告诉记者:“其实,一开始养鸵鸟是我养家糊口的工作。后来,我觉得这就是我自己的事业。”。
“除了我们,整个繁殖区没有年轻人。”
南草儿村周围有许多山脉,可耕地较少。大多数村民靠种养谋生,“基本上,他们父辈的人都在种养”。
王的农场建在村子东边的山上。“整座山都建了养殖区,农民们聚集在一起。现在有三四十个各种养殖场。”“村里已经有了水、电、网络和道路,现在正在建造一座大型冷库。”
起初,王希望“探索小而精的绿色生态养殖”,“寻找一种健康的肉类配料,一种绿色的有机配料,经过大量调查,他最终选择了鸵鸟。”
“通常,在农村山坡上种植的草和蔬菜都是饲料。几乎没有污染。肉的质量、味道和营养价值都更好。”他说,当农场主体逐渐完工时,生态旅游和其他项目将在稍后规划。
电子商务渠道已经成为王推广产品的重要途径。他“在各种电子商务平台上开设了网店”他说,如今,随着各大电商平台惠农措施的实施,村民的销售渠道也在不断扩大。
苏主要负责一些宣传和财务工作。她经常在短视频平台上分享鸵鸟繁殖的一些经验和知识,如“小鸵鸟在满月吃什么”,“为什么鸵鸟地不能用水泥硬化”,“鸵鸟识别和围栏清洁”,这引起了许多网友的关注。
王说,从创业之初的热血到创业过程中的艰辛,“我们一定要准备坚持下去。”。“农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周期相对较长,有很多东西需要积累。这不是一个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盈利的行业。”
今年,王的农场成功地独立孵化了第一批鸵鸟雏鸡。他告诉记者,“去年的收入不多,只有5万左右。估计今年会翻一番。”
创业有风险,不要轻易相信网络信息!臻耀号,所有信息来源于网络及网友投稿,只作学习参考使用,请您慎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