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好了这么多,太多人依旧不幸福
臻耀号观点:我们的生活相对以前已经好了太多,但是我们往往把自己陷入无限比较和消费主义陷阱里,总觉得幸福是通过比别人强或者能购买到更多的商品来获得的,这样想,往往既不会幸福,也不会比别人强。
根源在小时候,小时候的烙印真的是伴随一生
现在想想,根源主要还是在小时候就种下了,那时候条件太差,当然了,不是我家差,是整个社会都不咋的,我们那代人从小就被教育“不好好学习就得去放羊”,从那时候起,就在“思想底层固件”上打了“放羊烙印”,主动牺牲了当前所有的生活质量,似乎就活着就是为了将来。
这种心态可能长期看来是一种“奋斗”心态,对个人发展相对有利,但是必然会牺牲当下的幸福感,等到有一天一回头,惊讶地发现自己当初想干的都没干,如今终于有条件干了,却已经不年轻了,也不想去做了。而且到现在也没啥真正健康的爱好。
这种感觉不仅国人有,老外也存在
而且我发现这种心态并不是咱们独有,但凡穷过,基本都有这种情况。
前些年还没限制出国的时候,我经常到处跑,工作原因必须要跟老外打交道,我也发现一个问题,欧洲老外当中,跟我年龄差不多的普遍比较随遇而安,因为那个时候欧洲已经很发达了,他们从小衣食无忧。
但是年龄大的,比如七十来岁的,也就是出身于上世纪50年代那批人,不管是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他们跟欧洲八十年代出身的人观念也不一样,反倒是跟我的观念有点像。
因为50年代欧洲并不是现在那样,当时他们也不咋富裕,战争把国家打烂了,一直到六七十年代才恢复,所以50年代出生的人小时候也不富裕,导致后来也不是太有安全感。这些老人们比年轻一些的精打细算得多,而且娱乐活动也少得多,并不是老了不愿意出去,而是他们年轻时候也觉得要好好攒钱,攒够了将来就不用过小时候的生活了。
成年人的痛苦,大部分是比较出来的
如果你是个喜欢比较的人,以现在社会的透明程度,生活中这种持续的压力基本不间断,因为你不管多牛逼,你在你的交际圈里都处于中间态,你坚持这也比,那也比,那你会发现生活中真没多少欢乐可言。你赚得再多,跟身边那些高位的人比起来啥都不是,而且还有不少人自带起跑线,生下来就比绝大部分人的终点线都靠前。
这一点上,我觉得大家都应该向老北京学习,北京人是见过世面的老百姓,朱家皇帝自杀了,来了李自成,没几天听说李自成也跑了,又来了八旗的王爷们,屠尽了满城天潢贵胄的朱家子孙,再后来八旗王爷也跟狗一样改姓夹着尾巴做人,所以北京老百姓心态就很好,怎么说来着,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菜市口。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所以老北京人哪怕一个月三四千,照样日常乐呵,不是现在乐呵,而是啥时候都那德行。
对于这种状态有什么办法吗
类似读书、散步,旅行,这些事,短期快乐值很低,但是就跟“涓流”一样,慢慢地也会积累成一个巨大的底座,经历才是真正的快乐之源,而不是商品。所以去溜达,去交朋友,去做点之前没做的事,保证你有收获。
我们很多人的观念里,不是金子就是垃圾,没有其他状态。如果你坚持这样想,可能会出人头地,但是你不会多快乐,更大的可能性是自己把自己扫入了垃圾堆自暴自弃。
所以我想说的是,人要学会接纳,接纳自己只是一颗螺丝钉,接纳自己是普通人,能不去比较就不要去比,你只对自己的幸福和快乐负责,蛋糕能让你快乐,就吃蛋糕,电影能让你快乐就看电影,不过控制好节奏,毕竟太过频繁可能这点仅剩的快乐也没了。
人在做计划的时候,很容易觉得自己会是“二八定律”里的那个“二”,但是经常结果是“八”。倒也不是让大家保持悲观,而是说想清楚如果最后结果是那个“八”的话,能不能接受。我也是想明白了这事之后,心态有了巨大的改观。
我们的生活相对以前已经好了太多,但是我们往往把自己陷入无限比较和消费主义陷阱里,总觉得幸福是通过比别人强或者能购买到更多的商品来获得的,这样想,往往既不会幸福,也不会比别人强。
创业有风险,不要轻易相信网络信息!臻耀号,所有信息来源于网络及网友投稿,只作学习参考使用,请您慎重阅读!